思考快与慢
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系统1: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换为自主行为。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系统2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须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一点点。虽然系统2认为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动,但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主角

如果大脑正处于冲刺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屏蔽,且这个时候瞳孔会扩散,越费脑力扩散的越厉害。

系统2会偏向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会得到其所需的注意力,其他“多出来”的注意力在慢慢被分配到其他任务中去

当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

系统2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才能是能够处理“多重任务”,可以提取记忆去执行抑制新惯性反应的指令

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自系统1的直觉,必须得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需要

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

心流: 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系统2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而且系统1也偏爱甜食。

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

自我损耗:必须强迫自己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如果系统1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们总会先得出结论,然后才进行论证。

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间有紧密联系。

在认知反应中得分地的学生更倾向于用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来回答问题,而不原因费事去验证自己的直觉。这些人身上的系统2的监测功能往往较弱。哪些遇到各种难题都跟着直觉走的人也易于接受系统1的其他暗示,特别是冲动、不耐烦以及急功近利的时候。

联想的神奇力量

联想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果联系(病毒->感冒);事物及其特性的联系(柠檬->绿色);事务及其种类的联系(香蕉->水果)

启动效应:物体或动作在你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影响思维

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而这个效应发生时,你根本就意识不到

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系统1带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

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认知放松度: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放松是事情进展顺利的标志,没有必要转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紧张说明存在问题,且需要不断调用系统2参与其中。若事情进展不顺利,你便处于认知紧张状态。认知紧张同时还受当时努力程度和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影响

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可能心情不错,想法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对手头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到局促,较少犯错,但直觉和创造相对下降。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其一大提醒就是错觉。熟悉感造成的错觉(感到熟悉使得认知更加放松)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系统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熟悉感来做出正误判断。(不知道正确答案时,认为看起来较为熟悉的答案是正确的)

让人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

亮蓝或大红的文字会比绿、黄、灰蓝等色调更容易让人相信文字内容的真实性

曝光效应: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感情波动之间的关系,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明星的曝光度)

心情显然能够影响系统1的运行:当我们不舒服和不开心的时候,会丧失自己的直觉;当心情好的时候,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

意料之中与情理之外

系统1的主要功能时维护并更新个人世界模式,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

惊喜主要有两种形式:有些期望是积极的、有意识的,如果非常期望的事没有发生,你会很惊讶;不怎么期盼的事也有很多,不会等待这些事情发生,但是真的发生了,也不会惊讶。

第二次非正常事件会提取第一次事件的记忆,两件事联系起来就合乎情理了。

因果性直觉: 人们总是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

local_offer #读书笔记 
navigate_next